六、造船产业界。
当代中国造船业已在世界上名列前三,与日、韩间有前后。两大央企造船集团、五大地方造船集团(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在努力发展造船科技和贸易市场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企业文化。据了解,对郑和及其宝船的研究却缺少联系。南京明代宝船厂遗址挖掘与研究,基本上没有修造船厂建设专家参与或协助研究。南京仿明代郑和宝船的建造工程,也很少引起全国和当地大中船厂的关注。中国古代从八千年前的跨湖桥、河姆渡遗址中的独木舟发源起,中国的舟船与航海科技创造与发明不断创新,包括了与造船结构、推进、操纵性能密切相关的水密隔壁、船艉舵、手摇撸、桨轮、舭龙骨、船用指南针、航海图、舰载火铳等在世界上曾长期领先;高翘船型、彩绘艏艉及帆、蓬、桅、缆装置等别具特色,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这些成就可以说在促进全球海洋文化交流上,并不亚于我国的“四大发明”。但是,造船界与文物界合作挖掘研究、弘扬宣传拟并不够。有学者认为,中国作为大国“崛起”是与众不同的,其实也不够准确。因为,中国做为少有的几个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和科技是一直领先的,而且是统一的大国,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兴衰交替。当代处于一度衰落后的复兴,并不是扩张式的崛起。世界上有的大国是从小到大,靠侵略、殖民、掠夺、扩张起家,有的甚至是从无到有,靠巧取豪夺、战争称霸发家。中国以郑和下西洋和“海上丝瓷茶路”的历史为特征来复兴其大国地位,一如既往地承担对国际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是和谐交流、合作发展、共同繁荣。
史实证明,这种涉及中国发展历史与未来的大事,与中国航海造船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希望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等全国性学会,能被有关部门重视,吸收参与对舟船相关的考古与文物研究领域工作的领导协调;而学会自身也应当更加主动地组织有关学者加强以郑和研究为切入点的船史研究学术活动,把工程技术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结合起来,并且把历史与现实密切结合地开展研究探讨。
经交通运输部下达文件,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发函祝贺的“南京仿明郑和宝船工程”,从2005年中已筹建中国与新加坡的合资公司,到2009年开始建造,2012年末已完成船体结构框架。这是有历史学术考证依据、有传承传统中华木帆船技艺建造的“准历史文化遗产建筑工程”;是由现代造船科技指导、采用现代工业文明管理,确保造船质量与航海安全的复仿古代舟船建造工程;也是具有国际文化经济交流潜力的造船技术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的重大历史美术创作工程。这是外商与南京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对郑和研究与纪念的重大贡献。有待造船界领导、专家、企业家们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并及早探讨如何持续地予以维护和发挥其作用。还要赋予她用航海实证任务来探讨六百年前中国造船科技水平的历史真貌,为树立郑和不仅是伟大的外交家和航海家,也是出色的造船家(组织领导者)的全面形象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