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洋界。
郑和下西洋表现出的那个时代航海造船的科技、经济成就巅峰,十分需要更深地挖掘历史经验来激励当代航海造船科技与经济发展。而现在“海洋日”与“航海日”活动却分别组织,各自在有限的范围内开展,有时却又显得有点重复,是否可给予统筹、研究改进呢?
马来西亚商界在马六甲正策划填海构建“郑和免税自由贸易中心”,类似香港、新加坡等港城,具有完整的国际贸易、文化旅游、金融商业、商品博览、度假休闲等多项功能,一切都利用“郑和”为品牌。马来西亚商界宣传15世纪东西方在郑和航路上的公平贸易,友好交往,和平发展,以传承发扬为旗帜,现在正大力招商开发。对此,我国本土沿海各地是否有这种思考?是不是更值得去策划或由之联想开发从郑和引发的其他海洋经济呢?海洋界正努力研究的功能区发展规划中是否也有类似的考虑呢?
国家海洋局提出“海洋外交成为发展对外合作关系新亮点”。在2013年度重点“提升海洋外交成效,为发展对外合作关系提供增长点”,“拓展合作发展空间,完善海洋合作的总体布局”。“主动引导国际海洋事务的发展”等。郑和的历史经验与传统精神如何在这一领域发挥现实作用,是大可探讨的。
五、文物考古界。
国家文物局领导关注中华海洋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先后动员全国8省市与9港城,发起了全国性“大运河”和“海上丝路”联合申报世遗工程,既是保护中国航运历史遗产,又是把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举措。但关于沉船等作为可移动文物,如何加强勘探、水下考古、挖掘,还需要与造船界加强结合研究。郑和下西洋千百艘海船遗迹为什么在国内一直没有得到发现呢?南京明代规模巨大的造船厂遗址,竞然只挖掘保护了一个作塘,其他却都被高楼建筑群“镇压”了。同样是国家文物局领导的、而且集中很强考古力量进行研究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多年来经历几个阶段的研究。据了解,至今仍没有反映中华先民在舟船、航海科技中的发明创造,又是为什么呢?其实,航海、舟船科技文化对世界文明在交流中发展的作用是很大的。有专家认为,“海上丝路”比“陆上丝路”在文化、经贸交流的范围更广阔,时间更长久,影响更深远,而我国在海洋和舟船考古方面投入的力量远不如对黄土与陵墓的“沉迷”,有时真令人望洋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