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和海洋强国的目标,使郑和研究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郑和精神与传统,正是海洋与文化强国基本内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从当代郑和研究乃至2005年国家设置“航海日”以来的活动范围与规模来看,很有必要认真考虑继续使郑和研究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只有这样,郑和研究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效益。为此,我谨对各有关领域如何切入郑和研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交通航运界。
交通航运界,是倡导郑和研究的重要领域,并一直处于领先、牵引的地位。但在航运文化建设中对郑和文化的研究、阐发及联系现实工作的深化,还有很大空间;与海外交通贸易历史研究、“海上丝瓷茶路”申报世遗活动的结合,还有待与有关方面密切结合,共同开拓。
二、政治外交界。
在我国领导人和中外人士一致评价郑和是友谊使者的大好形势下,又在21世纪海洋新时代提出“和谐海洋”理念的大背景下,在国际政治关系上,如何灵活广泛地运用郑和传统精神的研究与宣传,值得加快、加深。郑和下西洋及“海上丝瓷茶路”活动,主要发生在亚非各国,影响遍及世界,不少国家学者及相关人士也热心投入研究。我国各驻外使馆、记者及有关企业等,可以充分关注、挖掘有关驻在国的中外海上交往史料和考古研究成果,使之既能推动国家间的友好交往,又可以使国内学者获得外国史料的补充,组织更加有世界意义的、集成的、系统的郑和研究。
三、海军界。
海军在迎接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之际,建造命名了“郑和”号航海训练舰,并多次出航访问各国,同时完成训练与外交任务。“郑和舰2012年环球航行——和谐使命”,从2012年5月起航,9月返航,跨越五洲四洋,5个多月开展了有效的军事友好和平外交活动。有学者建议把南京、太仓、福州等郑和下西洋遗址历史文化,利用军舰出访等机会传播给世界,很自然地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这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又一体现。这种安排也需要得到总部外事口的认同,可以探讨由军界与有关地方政府文化界联合探讨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