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历史长河 > 史海钩沉 > 正文 >

李克强的知青岁月:因水土不服全身皮肤溃烂

2014-06-05 16:54:02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从城市来到凤阳这块偏僻贫穷的地方,由于水土不服,李克强一度全身皮肤溃烂。“那娃娃坚强得很,愣是咬着牙下地干活。”老丁说。

  村民老丁回忆起那个“书呆子”时,总会发出感叹:“这个城里的孩子跟我们农村的就是不一样。”

  老丁是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东陵村的村民。1974年3月,在毛泽东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下,年仅19岁的李克强与其他同学在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中,乘坐大客车向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进发,开始了四年多的知青生活。

  78岁的路家友,是当年凤阳县大庙区大庙乡东陵村的生产队长,就是他把李克强和其他知青领到村里。

  路家友回忆说,公社提前已把名单分好,各生产队长根据单子招呼分到自己村的知青,点名确认后,社员帮助知青拿箱子铺盖行李,知青跟在社员后面回大队。当时东陵分到了两个知青,一个是李克强,一个是来自蚌埠的陈平。

  李克强被安排在村里的知青点,和陈平一起住,离路家友的家不远。路家友负责教导他们农作生产。

  李克强的知青岁月

  从城市来到凤阳这块偏僻贫穷的地方,由于水土不服,李克强一度全身皮肤溃烂。“那娃娃坚强得很,愣是咬着牙下地干活。”老丁说。李克强一年到头大都用印有“为人民服务”的挎包装着干粮和咸菜下地劳动,但只要一有空,就会拿着书看。“在村里两年,除了他姐姐来送过一次书外,没有人来看过他。”路家友说,这个孩子没有任何架子,特别爱读书,放牛的时候都不会忘记手里那本书,话不多,但如果一开口说,就让人觉得很深奥。

  农民夜里总是睡得早,而知青点上的煤油灯总要亮到午夜12点。凤阳县东陵村村委会主任路文军回忆说,他问过李克强,每天要读几个小时的书?李克强回答:4个小时。

  老丁说,在农村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这个孩子老喜欢看书,当时觉得农活干好就行了,看书没什么前途,最后还不是要接受再教育。

  在路家友眼里,这个孩子并没有因为家庭背景而要求任何特殊化,吃的也是高粱饼、红薯面,跟农民一块下地干活放牛,还十分听话,叫干啥就干啥。

  李克强出身于官员家庭,青少年时代受父亲李奉三的影响较大。李奉三是安徽省一位地方官,曾任凤阳县县长,其后任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直至退休。

  幼年时期,他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学进入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学习。步入中学后不久,“文革”就开始了。一时间,学校教学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不久,全国所有的学校进入停课状态,大学入学考试也被取消。

  但父亲李奉三常带着他与供职于安徽省文史馆的国学大师李诚谈文论道。李克强聪明好学,天赋过人,李诚视其为门生。虽然外面在“停课闹革命”,但他的学业不但没有荒废,反而有所长进。20世纪70年代末,李诚去世。正在凤阳插队劳动并已任大庙公社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李克强获悉噩耗后,悲伤不已。

  1997年5月15日,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李克强在《安徽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追忆李诚先生》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追忆了与恩师交往的点点滴滴,李克强对李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先生有着“吃冷猪肉、坐热板凳”的治学态度,有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严谨为学原则。“他在插队期间更是牢记李诚教诲,时刻学习,好学与谦逊使他很受大队器重。”路家友说,当时大队领导很多讲话稿都由他来撰写起草,跟人说话十分有水平,一下就切入要点,善于归纳总结提出新的观点。两年后,表现良好的李克强被提拔为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