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很多人会期待“鹘鹰”战斗机的早日服役,但让人失望的是,也许“鹘鹰”战斗机永远不会出现在我国空军的装备序列里,因为歼-31“鹘鹰”战斗机并没有被国家立项。换言之,这是沈飞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企业项目,类似于出口型的“枭龙”战机,国家没有立项和投资,因此也没有采购的必然性,所有的市场风险将由沈飞和中航承担。
根据601所(沈阳飞机研究所)李天院士的个人传记所述,“鹘鹰”战斗机的来历被解释得一清二楚。“2007年10月底,总装备部正式发文宣布611所(成都飞机研究所)的方案胜出,并以611所为主,601所参加,共同组成国家队进行新一代战机(歼-20)的联合研制”。
李天院士在传记中称,当时所领导考虑不能由此就停止对新机的研究工作。所里决定自筹资金开发一个新的项目(歼-31“鹘鹰”战斗机)。实际上,企业自筹资金研制战斗机正在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的一个常见现象,除“鹘鹰”和“枭龙”外,L-15高级教练机也是企业自筹资金研制的。这些都说明,中国航空企业已经具备相当的资金和研发实力。
国产四代机瞄准出口市场
香港《星岛日报》报道指出:“目前,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基本都采购了美国的F-35战斗机,但F-35战斗机在试飞中接二连三地出现故障和技术问题已经让这些采购国忧心忡忡,甚至不满”。而F-35的单价从2001年之后暴涨了75%,这也令项目各开发国失去原有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