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武器
如果说过去监视战场电子信息空间、实时IT目标指示和IT跟踪战斗情况,只是世界大国和欧洲发达国家重点关注和优先发展的对象的话,那么今天几乎所有国家都想拥有智能军事装备及其高新技术指挥系统,这在所有国际军事装备和武器展上都无一例外地得到充分的体现,参展商对这些武器和现代化作战指挥系统的需求占总需求的90%。但是反常的是,任何国家都不愿对外销售这些武器系统。上世纪末生产的、没有配备现代化电子装置的坦克、飞机、火炮和导弹系统可以随意购买,而新一代智能产品,特别是最新型电子战系统和部队自动化指挥系统,却坚决不卖。原因很简单:类似系统能够确保当今军事大国和另外5-7个高度发达的国家在其他所有国家面前的军事技术优势。在此方面,商业利益服从国家安全利益。
因此,如果说俄罗斯今天可以向中国出口S-300和S-400防空导弹系统,这些武器无论如何不能说落后,甚至反而可以说很先进,但是这些武器系统的电子设备保障,以及它们与航空兵、坦克分队和炮兵之间的IT协同,却必须由中国自行组织。从中俄各级领导人的会晤来看,中方经常提出购买俄方电子战和自动化指挥系统的问题。中国军方在此方面的自主研制暂时还没有好的结果。
仿制大师
中国是仅次于印度的俄武器进口大国之一。虽然不难发现,中国军方每年都在有计划地适当减少对俄军事装备的采购规模。俄军事科学院教授科久林在谈论中俄军事技术合作时指出,如果说以前对华供应量约占俄武器出口总额的60%的话,那么最近几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12-15%。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中国是仿制大师。过去15年,中国投入大量资金借鉴俄军事技术。如果说中国以前还购买俄飞机和坦克的话,那么现在不仅已经能自行生产这些武器,贴上中国商标,而且还以较低价格向其他国家销售,争夺俄传统用户,首先是在东南亚。比如,中国歼-11歼击机与俄罗斯苏-27有惊人的相似之处,L-15-03教练战斗机酷似雅克-130,PHL-03多管火箭炮很像“龙卷风”。
这些武器以较低的价格挑战俄产品的优势地位,而且不只是在某些地区市场。说得客气一点,中国通过这种仿制武器已经在一些细分武器市场从俄手中夺走世界领先地位。比如在近战兵器和轻小武器弹药供应规模上,中国已经跃居世界首位,俄罗斯排名第二,美国第三。根据俄国防出口公司统计的2012年数据,中国类似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的产量是俄罗斯的2.5倍。
其他细分市场也传来了危险信号。比如马来西亚军方官员已经宣布,不再从俄罗斯为现役俄制歼击机购买零配件,中国已经向他们提出更为有利的条件。中国销售的显然是所谓的“仿制品”,虽然硬件相同,却没有数字化电子设备,后者只能通过俄罗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