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当好‘校长’‘学长’,才是官兵好兄长”——丁来富以时代的育人理念当好学习“导航员”。丁来富认为,一名领导的学习力再强,也不能打赢一场战争,只有影响和带动官兵一起崇尚学习,这支部队才有希望;今天最能学习的部队,必定是明天最能打仗的部队。他以当好“校长”“学长”自励,经常为官兵推荐好书、批阅心得、宣讲辅导,并积极为官兵学习成长创造良好条件。自动化工作站技术员胡陈军研究生毕业后怀揣一肚子知识和满腔报负到部队报到,却因住房紧张一直没有安身之地,丁来富硬把他请进自己的宿舍与自己合住,直到他分到房子;胡方应等4名新装备的“专家型”士官人才,年底因没有名额而面临转业,丁来富在老兵退伍前多方努力,跑上级机关,缠有关部门领导,硬是将他们全部保留了下来;“全军优秀士官”、某新型远程火箭炮营士官谢振基搞科技攻关一度遭到误解、受了委屈,他在全旅大会上为小谢撑腰,帮小谢申报攻关经费,使小谢顺利发明了一种“压套机”,彻底解决了某武器系统液压管道漏油的问题。在官兵自发编写的《丁来富百个故事选》中,有三个关于“转型”的故事,折射出他站在时代和战略全局的育人理念。一是重视硬件建设,使教导队成功转型为“随营军校”。炮兵旅教导队位于老营区,距新营区15公里,是个名副其实的小散远直单位。以前,在官兵眼里教导队就是“养老队”。“教导队是培养打造人才的地方,我们要它建成一座‘随营军校’。”在旅党委会上,丁来富提出的想法得到大家的支持。针对旅教导队营房设施陈旧、管理松散、教员队伍老化和功能作用不强的实际,他主张坚持从加大投入、优化干部结构、建强教员队伍等方面下功夫,自己主动与教导队挂钩帮带,签定责任状。在投入100多万元狠抓硬件建设的同时,他牵头研究制订教练员教学责任运行机制和“四会”教练员教学奖惩规定,狠抓教练员岗位责任、课目教学责任和重难点问题攻关责任的落实,把教导队建成了名符其实的“随营军校”。两年来,教导队共承办各类集训20多期,去年被集团军评为一级教导机构。二是重用高学历人才,使大学生士兵成功“转身”。2009年底,炮兵旅一下子就来了100多个大学生新兵,丁来富高兴极了,他专门组织机关研究制定了加强大学生士兵培养方案。一年很快过去了,丁旅长琢磨着该让他们大显身手了。针对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入伍第二年的大学生士兵还不够成熟、不敢放在重要岗位使用的困惑,丁来富坚持认为:“不下水永远是旱鸭子,不上岗永远成不了才。不要怕前怕后,要大胆使用。不能让这么好的人才资源浪费在我们手里!”他育人用人的眼光,使各营连主官茅塞顿开,同时也消除了埋在心底的顾虑。就这样,一批真正有能力的大学生士兵走上了骨干的岗位,发挥了作用。去年一年,全旅共60多个大学生义务兵走上了班长、副班长和各个关键岗位。在专业比武和共同课目比武中摘得多项第一,11人荣立三等功。三是珍惜官兵汗水,让消极的顺口溜轻松“转变”。盛夏时节,在炮兵旅后山训练场,二营的官兵挥汗如雨,舞锹弄镐,搭设主席台。“又是平整这个主席台!每年都要整理好几次,每次都是我们营过来整理这片场地!”一名战士抱怨。“谁说不是嘛。树青青,天蓝蓝,后山活儿干不完;一身泥,一身土,当兵真辛苦。”战士们怨声一片。原来后山是二营的卫生区,全旅的训练课目演示都在这里举行,每年有好几次,每次都要平整场地,每次任务都落在了二营官兵身上,经常要被折腾好几天才能把这场地平整起来。丁旅长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当即表态:坚决不能在这上面折腾战士。该旅随即从训练经费拿出10万元,固化了主席台。同时,为基层分队配发割草机解放兵员,结束了动不动就全连出动剪草的历史。半年后,二营的官兵又来到这里,不是干活,而是参观信息化装备演示,官兵们个个洋溢着喜悦的表情。为此,又一句顺口溜流传开来:雄赳赳,气昂昂,赶到后山上学堂;一节课,一份获,学习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