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邹逢兴编著的教材已经达到36部,其中26部是国家、军队重点规划教材和教育部统编推荐教材。教育部在2011年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从精品课程转向重点建设课程体系,打造“课程专业群”。“2000年左右,邹逢兴教授编著的系列教材就已经实践了这个专业群的理念。”彼时在高教出版社担任策划编辑的雷顺加如此评价。
在邹逢兴授课的这43年里,计算机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69年他初次踏上讲台时,intel的第一块ram芯片还未诞生,今天已经很难想象离开电子计算机的生活。对于这门课程的传授者,荣誉和资历永远属于昨天。
14年前的1998年,国防科大的刘亚东副教授当时还在读大三,他在邹逢兴的课上担任课代表。忆往昔,除了邹教授“一周要用掉一瓶墨水”,比别人快两三倍,最深的印象是邹逢兴给他出了一个难题——为这门课程制作多媒体课件。“我都没有听说过PPT”,但却被新事物的热情感染,配合邹逢兴教授把多媒体课件做出来。两年后,这套开风气之先的多媒体课件得以出版,风靡全国各个院校的计算机课堂。
多年后的2010年,同样在邹逢兴课上担任课代表的王荣,面前的新难题比他的前辈更棘手。这一年,邹逢兴带领他的教学团队,在素以纪律和服从为荣的军校课堂里,引入了“研讨式教学”。过去1个老师台上讲课,台下上百学生记录,而新的教学方式,则变成了小班,“44个学生,10个老师”,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思路开放了,但对独立解决问题的要求更高了。”
但谁也不能低估每一次创新带来的成长。在2007年作为主要指导老师,率国防科大代表队拿下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第一名的库锡树主任说,荣誉的取得,应该追溯到1988年。那一年,邹逢兴在校内首倡本科生电子设计制作竞赛,这颗种子在19年后已经长成参天大树。谁又能知道今天的一次突破,在未来将有多大的意义?
人们常说,三尺讲台。物理上来说,三尺不算宽阔,甚至有些局促,但对于一个老师,这是他的舞台的中心。在历史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你总能在属于他的地方找到。在讲台上,我找到了真正的邹逢兴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