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迄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仅半个多世纪,而邹逢兴已经教授这门课程43年。记者慕名来到解放军最高工程技术学府——国防科技大学,采访这位传奇教师。
邹逢兴教授很忙。第一次见到,是和慕名前来的记者们集体见面。他个子不高,话也不多,声音嘶哑。在一群人里并不容易发现,除了肩章上缀着金色的枝叶,提醒着我们,这位老教授的资历。
第二天再见到的时候,邹教授几乎换了一个人。正在给一批国防科大的本科生讲课的他,在讲台上快步走动,手势丰富有力,声音一改记者见面会时的暗哑,变得洪亮起来,能容纳百余人的阶梯教室,他连话筒都没有用。
已经退休了的邹教授,要找他,还是得去讲台。享受着副军级待遇的他,依旧和退休前一样,一个学年里,光给本科生上课就超过100节。从教43年来,他教过的学生超过了一万人。
“如果可以,我愿意在讲台上站一辈子。”邹逢兴教授自己说。
事实上,从踏进大学校园的时刻起,邹逢兴便和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64年,他考进著名的“哈军工”,正好赶上解放军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郭兴福教学法”大热潮。五年后他毕业时留校任教,这所传奇学府南迁长沙,后来成为中国军队的最高工程技术学府——国防科技大学。而他本人,在2003年,成为国防科大第一位全国教学名师。
提到国防科大,大家首先想到就是超级计算机。从多年前教科书里的“银河”,到如今傲视全球的“天河”系列,但在国防科大,邹逢兴和他的团队教的是不那么“光鲜出名”的基础课程,比如计算机接口与计算机控制技术。
“大到天河,小到手机,随便哪一种计算机应用,都离不开接口与控制。”自动控制系的高级实验师陈立刚介绍说。他是邹逢兴的教学团队的成员,他们是国防科大第二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但陈立刚第一次上讲台,远谈不上愉快。那是1994年秋天,他从科研转入教学,第一次试讲,“我一直看着黑板写板书,不敢转身看学生”。
今天的陈立刚已经是他所在学院的优秀主讲教师。“我是从模仿和学习邹教授讲课开始的。”帮助他树立起信心的,是邹逢兴分享给他的自己的教案。那时,邹教授已经蜚声全国,他编写的《微型计算机接口原理与技术》拿到了全国一等奖。各种讲座和教材编著的邀请日渐繁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