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19日首次接受外媒采访时说,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和“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懈怠,不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习主席的从政经历穿越了中国基层,也穿越了中国的国情。“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源自老子《道德经》的话昨天迅速在互联网上流行开来,因为中国最高领导人这样说,与民众的情感形成巨大共鸣。
治理现代中国确是人类政治文明“开天辟地”的事。一系列最艰巨的使命同时摆到中国国家的日程表上。要让13亿人口大国彻底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要完成社会转型,实现大多数社会成员满意的公平正义;此外要创新发展模式,要同西方大国竞争而避免敌对等等,把它们都做好,几乎是“奇迹”。
然而这是中国必须实现的“奇迹”。让我们看一看,它们当中的哪一个可以做得差一些,而不影响中国的未来?这些任务如果拿到中国社会上讨论它们重要性的顺序先后,大概会莫衷一是。
国家主席表达了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的态度,这也是中国最高领导层的态度。人们高度希望这还会转化成中国各级和各地党政官员的态度,这是整个国家围绕“中国梦”高速运转起来的关键。
十八大以来中国最高层改革的决心和雄心都深深打动了社会,今后国家治理的成效首先取决于吏治的改善程度。拥有大批优秀官员在哪个国家都是形成社会成就的重要环节,在中国尤其是这样。我们期待干部制度不断改革,期待它把对中国人民和对中国国家的高度责任感送上每一个核心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