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虹以及其他辽宁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对日本人篡改《清实录》的内容进行过相关统计,她说,仅光绪20年至21年的实录就有160处被挖补篡改过。“挖补过的地方有粘黏的痕迹,字迹也不同,放在灯光下尤其明显。”她说。
在清代,《清实录》从未刊布,只抄写了几部藏于北京、沈阳两地的宫廷里,极少人能够看到。在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人对《清实录》进行篡改,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力。张虹说:“根据了解,当时日本人的篡改做得比较隐秘,出版影印的是先把篡改后的实录进行翻拍,将底片送回日本进行出版的,由于本来实录就不是老百姓能看见的,且溥仪的傀儡政权同意了,因此进行得比较顺利。”
甲午战争记载被大段删除
张虹介绍,德宗实录只有大小红绫本两个版本,被日本人篡改的是小红绫本,通过和皇史宬所藏的大红绫本以及定稿本对比,我们发现,被日本人篡改的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是把“倭”、“奸细”、“寇”等篡改成“日”、“敌探”、“敌”等,把对日有贬义的字样改得缓和。
二是整段的文字篡改,改变了文义的。如光绪二十一年五月辛未条,定稿本作“三国允与日本议归辽地,帮助到底,毋须派员豫议”,伪满本作“三国现与日本议归辽地,通知我方,毋须派员豫议”。
张虹分析认为:“这些篡改,将当时俄国、德国、法国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帮助到底’的态度轻描淡写,也企图淡化辽东原本就属于清朝的事实,将自己主权的维护交由别的国家,影射清政府对自己丧失领土的漠视。”
三是定稿本中有许多大段文字,不见于伪满本。
张虹告诉记者:“(日本)为什么篡改《清实录》,我们现在分析,比如‘武装占领’,篡改成了‘武装干涉’,意思就是因为你们不民主,我来干涉,达到掩盖历史真相的目的。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期,有许多大段大段的记录被删除了,把中国人反抗日本前期的许多准备工作、战略部署的记录都删了,让大家以为甲午战争中国人没有反抗,是欣然接受的,淡化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辽宁省档案馆编研展览处处长何荣伟告诉记者:“我们没有将《清实录》恢复原貌的计划,也不可能恢复,一是因为篡改的地方太多,一处一处地恢复实际上对文物也是一种破坏,更重要的是,《清实录》被日本人篡改也是历史,为日本侵略者篡改历史留下了罪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