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时代,金寨10万儿女参军参战,新中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就有1万多人,诞生了59名开国将领。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治理淮河,国家在金寨境内建设了两大蓄洪水库,淹没10万亩良田和14万亩经济林,金寨县人民顾全大局,作出了重大奉献。
赵克信被任命为金寨县人武部后勤科长。当时金寨60多万人口,贫困人数近10万,人均收入不足500元。他在对口支援的铁冲乡看到,全乡1万多人,四分之一人口因病、因学返贫。有的困难群众甚至信了邪教。赵克信看到这一切,心被揪紧了:“革命老区做出的牺牲太多,不能再让乡亲们受穷!”
“把老区群众最想办、最难办、最关切的事情办好”
交通是制约老区人民致富的瓶颈。铁冲乡长河村地处偏远的山窝里,由于山高石硬,村里通往外界只有一条盘山小道。
1999年冬,赵克信从上级机关申请了2吨炸药,借来风钻,带领60多个民兵,决心打通这条山道。悬崖陡峭,他把绳子一端拴在山顶的大树上,另一端系在腰间,悬在峭壁上打孔安放炸药。一天下来,他虎口就被震裂了,吃饭连筷子都拿不住。
在赵克信的带领下,民兵和村民们奋战68天,终于从沟壑纵横的山间炸开4段悬崖,切开两个山嘴,打通了一条通往外界的10多公里山路。这条路彻底解决了全村1300多人出行难和农产品运输难问题。通车这天,村民们家家燃起了鞭炮。70多岁的村民吴长忠走到赵克信面前,“扑通’跪在地上,要给他磕头。赵克信连忙将老人扶起。老人动情地说:“我们几代人盼了多少年的路终于修通了,你们就是当年的红军啊!”
“扶贫,首先要把老区群众最想办、最难办、最关切的事情办好!”这是赵克信经常挂在心上的一句话。
白塔畈乡楼冲村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村里有个乱石岗,因开垦难度大,村民们都不愿碰它。赵克信主动要求到这个村任驻村指导员,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从2000年春天开始,他每天骑着自行车,赶到离人武部十多里远的山冈,和村里民兵一起,挥锹开荒。经过一年多艰苦奋战,共开垦出9000亩梯田,栽植了60万株板栗树和杉树苗,建起了600亩茶园和300亩桑园。往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一座“绿色银行”。
2002年3月,因工作需要,赵克信被调到军分区工作。一年后,军分区让他留在市区担任人武部副部长,赵克信却一再请求继续到金寨县工作,他的理由是,自己熟悉金寨,老区的扶贫不能断线。
2003年2月,赵克信被任命为金寨县人武部副部长,继续自己的扶贫事业。铁冲乡群众吃水全靠肩挑手提,为了让群众喝上放心水,赵克信协调上级军事机关投资10万元,建成了自来水厂,解决了全乡群众吃水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