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每日镜报》19日的评论认为,普京的演讲充满血性和自信,清楚地传达出“他多么瞧不起西方”。德国《明镜》周刊以“强权”为题写道,普京的讲话是对西方的一次大算账,同时表明他没有妥协的空间。
法国《费加罗报》报道称,西方一致不承认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并表示对俄谴责,加入谴责行列的还有波兰、日本等国,进一步制裁措施将陆续出台。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19日呼吁加大制裁力度的同时警告西方,普京想要重写二战后的欧洲版图,“如果他侥幸逃脱惩罚,将会有其他许多国家要么直接面临俄罗斯侵略,要么受到胁迫,成为俄罗斯的奴仆”。格鲁吉亚前总统萨卡什维利的前顾问麦克尤和马尼亚蒂斯在《华盛顿邮报》撰文,称普京在讲话中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付出的不公正高昂代价表达不满,还谴责西方伪善,这都在动摇后冷战时代的基本叙事格局。
“放狠话容易,动真格代价大”。英国广播公司给西方的强硬声音泼冷水。英国《独立报》文章称,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的问题是,这对我们自身所带来的危害要大于其对于俄罗斯的危害。如果西方真想破坏俄罗斯经济,就需要削减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和原材料,这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在目前这个阶段,欧盟自身已经一团糟糕,不想再给自己的伤口上撒盐,“我们必须要现实些”。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还担心,如西方制裁加重,俄罗斯可能会加速自己的“转向亚洲”步伐。文章援引莫斯科投资分析师比尔格的话说,“俄罗斯在建设到中国的油气新管道,还探讨将输气管道一直连接到韩国。说到底,这才是俄罗斯未来的大市场。”
“德国之声”认为,西方迄今的制裁和制裁威胁毫无用处,而普京已决意走一条对抗西方的特殊道路。无论是否愿意,西方都将被迫接受这一新挑战,并表现出决心、强硬及耐久力。与苏联的冷战结束25年后,西方正同俄罗斯处在一个新的根本性抗衡之中。《纽约时报》19日题为“后克里米亚时代的俄罗斯—西方关系”的社论称,美国和欧盟可能进一步加大制裁力度,但普京基本不可能受此威胁而改变立场。俄罗斯要付出的最大代价与西方采取的措施无关。奥巴马的警告是对的,俄进一步挑衅除了导致自身进一步被孤立、削弱自身在世界上的地位之外什么也得不到。这不符合俄利益,也不符合西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