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专业破冰船要达到至少三个条件:能够在南极或北极的重海冰区域航行;抗冰性足以承受陆缘冰,装机功率至少达到1万马力。此外,破冰船的长宽比例同一般海船大不一样,纵向短,横向宽,这样可以辟开较宽的航道。破冰船船头外壳用高强度的厚钢板制成,内部由密集的型钢构件支撑,船身吃水线部位用抗撞击的合金钢加固。
破冰船通常根据破冰能力的强弱分级,不过不同船级社的分级标准不同。在破冰船的设计建造方面,俄罗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技术。俄罗斯船舶登记局按照破冰能力由高到低,将破冰船分为LL1、LL2、LL3、LL4、ULA、UL、L1、L2、L3共9个级别。中国“雪龙”号也是在一艘苏联破冰船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破冰能力并不出众,根据设计,该船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
除破冰船自身性能外,在极地海域航行,对操作要求也非常高,难度远远大于普通水域。破冰船在南北极航行时通常包括开阔水域的航行、浮冰区航行和陆缘冰区航行,其中最为复杂的是陆缘冰区的航行。所谓陆缘冰区,就是靠近沿岸连成一片没有水域的海冰区。这时候,就需要采用各种特殊的破冰方法,例如旋回破冰法、徒步破冰法等。徒步破冰法也就是利用船体运动能量破冰前进,破冰船通过冲撞、倒车再冲撞的步骤缓慢前进。此次“雪龙”号遭遇的情况已经接近最复杂的局面了。
通常而言,海冰密集度越大,破冰就越难。如密集度只有五六成,冰层厚度略微超过破冰船设计破冰能力也没太大关系,破冰船可通过撞击等方式(也就是徒步法)破冰。一旦冰密集度很大,“雪龙”号这样的破冰船就只能击破1.2米厚的冰。但根据公开报道,困住俄罗斯科考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浮冰至少有三四米厚,“雪龙”号周围海冰密集度接近十成,最厚处达三四米,并且形成冰脊,冰情已远超“雪龙”号破冰能力范围。在这种情况下,“雪龙”号不仅无法继续施救,还有可能被困,必须扩展作业面,确保自身可以机动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