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权亲伊朗 掴华府耳光
美国千方百计侵伊,除了垂涎当地丰富石油资源,亦有扩大美国在中东势力的战略盘算,可是如意算盘打不响,更适得其反。逊尼派的萨达姆政权本是制衡什叶派伊朗的重要力量,美国如愿除掉萨达姆,却造成难以填补的战略真空,令邻国武装分子和“基地”组织有渗透之良机。虽然后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号称更“自由”和“民主”,该国什叶派新政府却更亲近伊朗,而非自己的“衣食父母”华府,可谓搧了美国人一巴掌。
英国《刺针》医学期刊引述美国两名公共卫生教授的数据显示,自2003年至前年美国撤军,伊战夺去11.6万名伊拉克平民和4,800名以美国为首联军士兵的性命。在10年间,美国已大洒8,100亿美元(约6.3万亿港元),估计最后埋单时,会升至3万亿美元(约23万亿港元)。天文数字往往令人麻木,失去其本身的意义,人们不禁追问,这一切是为了什么,伊拉克和美国人又得到了什么?
推翻萨达姆 换一百个暴君
伊战实际作战阶段短得出奇,从开战(3月20日)至5月为止,但之后就是漫长的占领和重建阶段,炸弹声、枪炮声、哭声此起彼落,伊国内部动乱和暴力事件无日无之,平民继续无辜地死去。伊拉克人更沮丧的是,新政府腐败无能、家园重建缓慢。
饱受战火摧残的民众终于发现,任凭官员给他们以前没有的新汽车和电子产品,但始终无法给他们工作、安全感和希望。如果说在萨达姆时代,民众要忍受一个高压政权,那么拜美国所赐,现在他们有逾一百个政党,而且每个都同样残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