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成才的动力
2009年,一个学生成绩下滑的故事,引起了大学党委的思考——一个入学时成绩为本专业前五名的学生,却在第一学期连“挂”数科。
这个故事,引来了大学一次深入的调研。结果显示:上大学后,学习兴趣上的缺失,学习状态的改变,学习压力的减轻,导致了部分学生精神上的“松劲”。“青年学生是未来国家和军队的建设者,如果在校时不奋发学习,如何能担当起肩负的历史使命?”校长张洪贺说。
从哪里寻找激发学生们学习热情的动力?空军工程大学给出的答案还是:优良传统。
学校的“红色北斗”网上,学员徐健的一篇篇点击量巨大的博文,引起了许多同学的共鸣。
“进了大学门,突然感觉自己像松开的发条,一下子松懈了。”
“入学后的第3次月考,成绩依旧不理想……是走是留?‘逃兵’这个词不断在我脑海里闪现。”
这时,学校组织学员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中国共产党重视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抗日军政大学“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的学习精神,深深地触动了徐健。“条件艰苦,革命先辈尚能刻苦学习,最终改变了中国。和他们相比,我不禁汗颜:我有什么理由逃避学习?”
一年后的今天,曾想当“逃兵”的徐健,不仅一跃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学员队模拟连的副连长,还被评为“优秀学员”,成了一名学习上的“尖兵”。
从想当“逃兵”到成为“尖兵”,发生这样改变的,不止徐健一人。
一本《激发学习动力教育提纲》,显示了大学为激发学生们学习热情所做的努力:革命遗址现地教学,用我党我军传统启发学生刻苦学习;深入学习现代军事理论,用我军历史使命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举办优秀学生事迹报告,用榜样的力量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请相关兵种部队优秀人才来校做报告,用兵种优良传统激发热爱专业发奋学习的主动性……
而军校的特殊属性,使学习在这里有了更为特殊的含义。
一场只有零分和满分两种结果的课堂会考,震撼了所有参加考试的学员。“战争只有胜和负两种结果,作为军校大学生,‘60分万岁’思想是绝对要不得的!”举行了这场特别考试的刘芸江教员说,作为一所军队院校,空军工程大学明确提出了“课堂连着战场”的口号,未来的战场要求军校大学生在学习上决不能以及格自满。
积极推行“英才培养”、“研究生创新”、综合素质学分制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开展“周四研究生学术活动日”活动,定期举办“科技周”……浓厚的学习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全校学员们的学习动力。据统计,一年来,全校8篇研究生论文入选全国全军优秀论文,其中1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全军第一;学员参加全国各类竞赛共获331项奖励。4月中旬,该校2011年首次推选8支参赛队参加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便获得8个国际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