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时政要闻 > 专家评论 > 正文 >

糜绪洋:斯大林最爱的戏剧照进乌克兰现实

2014-06-07 11:43:45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白卫军》一部被时代怒涛锤打的小说,一部斯大林最喜爱的戏剧,一部经典苏联电影,一部挨骂的俄国电视剧布尔加科夫的经典作品屹立在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中...

  《白卫军》——一部被时代怒涛锤打的小说,一部斯大林最喜爱的戏剧,一部经典苏联电影,一部挨骂的俄国电视剧……布尔加科夫的经典作品屹立在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中,如今再度走进俄罗斯与乌克兰的现实。

  有关乌克兰局势的报道已在媒体盘踞几个月之久,事态却毫无平息的征兆。这在乌克兰历史上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就在距今不到一个世纪的俄国革命与内战期间,基辅共发生了18次政权更迭。正是在这场乱局的余烬中,诞生了一颗非凡的文坛新星——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而以内战中的基辅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白卫军》通常被视为他的文学处女作。

  雄心勃勃的布尔加科夫最初计划写一部能与《战争与和平》媲美的内战三部曲,但后来却不了了之,因此作为三部曲第一部的《白卫军》并未涵盖整场内战。布尔加科夫只从中抽取了1918年12月到1919年2月这三个月的时间断片,叙事以第六场政变(德国人的傀儡盖特曼逃走,彼得留拉率领的民族主义者进城)开始,以第七场政变(布尔什维克赶走彼得留拉)告终。故事围绕着图尔宾医生一家以及其友人在内战中的遭遇展开。小说具有很强的自传性,所有主人公在现实中都有其原型,比如图尔宾一家的原型就是布尔加科夫一家,图尔宾医生便是布尔加科夫自己。甚至连图尔宾家都是作家在基辅的住所。

  与其说小说的标题“白卫军”描述的是主人公的身份,不如说更像是在暗示他们的“无身份”:作为基辅的俄族人,这些沙俄军官、知识分子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失去了方向,他们心系着一个已被枪决的沙皇,他们效忠于一个德国人的傀儡,而这个卑鄙小人却在最危急的时刻乔装打扮逃离了基辅,把毫不知情的军官留在城里送死,真正的由邓尼金率领的白卫军却不承认他们,也不会来施救。而旧政权下被侮辱与被伤害的人们在彼得留拉和布尔什维克的带领下势如破竹,在他们眼里,军官的肩章就是旧制度压迫与奴役的象征,也难怪落到他们手里的军官都难有好下场。是用生命的代价抗拒时代,还是尝试顺应时代的潮流?布尔加科夫笔下主人公都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但无论他们最终做出什么样的决定,这个作家心中“我们国家最优秀的阶层”,连同他们在风暴中温暖的避风港湾——安德烈斜坡上图尔宾的家,连同旧世界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像契诃夫笔下的“樱桃园”一样,无可避免地走向毁灭。这就是《白卫军》的悲剧所在。

  小说刊登后不久,莫斯科艺术剧院便请作家将其改写成剧本。不过剧本写作并不顺利,布尔加科夫共写了三版,剧本从五幕压缩成四幕,甚至连标题也不得不改成《图尔宾一家的日子》,全世界的布学家至今仍未就哪一版是“正式版”达成统一意见。

  演出空前成功,根据人们的回忆,莫艺门口的街上总是站满了等退票的人,激动的观众站着观看演出,剧终后往往要谢幕二十次……但苛刻的批评界却频频发难,最终在首演三年后的1929年,莫艺被迫将《图尔宾》撤下剧目表。但又过了三年,该剧奇迹般地获准重演,到1941年6月下线时,总共上演987场。由于布尔加科夫无法在苏联发表任何作品(也包括小说《白卫军》),这几乎成了他仅有的收入来源。

  《图尔宾》背后神秘的手正是来自斯大林,这或许是他最喜爱的戏剧。尽管在一封写给当时某位戏剧家的信中,他漫不经心地称《图尔宾》“并不那么坏”、“益处比害处多”、“闹剧本荒的时候……也算好剧本了”,但自己却多次前往剧院观看——在不同记载中,次数徘徊在12到26次之间。没人会相信,一部只是“并不那么坏”的戏会吸引“各族人民的父亲”去上剧院二十来回。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