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历史长河 > 史海钩沉 > 正文 >

抗战中的湖南精神

2014-06-05 16:54:27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鉴于湖南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中日双方都投入重兵在此展开了空前激烈的大厮杀。从1938年11月日军占领湖南岳阳,到1945年8月抗战结束,日军对湖南发动了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鉴于湖南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中日双方都投入重兵在此展开了空前激烈的大厮杀。从1938年11月日军占领湖南岳阳,到1945年8月抗战结束,日军对湖南发动了6次大规模的进攻。但顽强不屈的中国军队和湖南人民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凭借着在湖湘大地上流传千年的卓励敢死、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同入侵的日寇展开了坚苦卓绝的斗争。湖南抗日战争中所彰显出来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湖南大地上流传千年的湖湘文化在抗日战争中又赋予了这种民族精神新的内容。

  一.在民族精神的激励下守卫湖南的中国军队英勇抗战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将湖南之地归于“南楚”,认为此地“其俗剽轻,易发怒”,所以历史上就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这种说法,“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意识,而升华成为一种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了。”

  湖南人这种剽悍勇猛的作风,使得他们的崇军情怀源远流长。在湖南,自古就有“城中一下招兵令,乡间共道从军乐”的说法。杨度曾在《少年中国说》中发出如此感慨,他说:“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诸君诸君慎如此,莫言事急空流涕。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杨度对湖南人的评价虽然有些夸张,但不可否认的是湖南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军事斗争方面,更是有“无湘不成军”一说。从早期抗击清军的王夫之,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从扎硬寨、打死仗的曾国藩的湘军到在汉阳以一己之力抵挡清军的黄克强,再到要“为四万万人争人格”的蔡锷,这些湖湘儿女普遍都具有在逆境中求发展、永不言败的坚韧品格。这种不屈不挠、英勇献身的民族精神,激励着驻扎在湖南的中国军队和湖南人民在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同样是卓励敢死、奋不顾身,上演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史诗。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