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历史长河 > 史海钩沉 > 正文 >

明朝上“大学”需多少钱 明码标价米800石

2014-06-05 16:32:29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美国狄克森州立大学为410名留学生颁发假文凭,其中95%来自中国,19所中国高校与其“联合”办学。这是最近转发频率很高的一条新闻。其实,买卖文凭之事,古今中外并不鲜见。

美国狄克森州立大学为410名留学生颁发假文凭,其中95%来自中国,19所中国高校与其“联合”办学。这是最近转发频率很高的一条新闻。其实,买卖文凭之事,古今中外并不鲜见。比如,现在常见的大学招生指标,在古代便买卖兴隆。

朱祁钰首开“纳粟纳马”入监读书先河

有人认为大学体制是西方人创造,其实不然。中国古代即有高等学府,只是办学的理念和模式不同,而且不兴叫“大学”。商时的中国大学叫“太学”;周时叫“国学”,国学是周王办的,诸侯办的则叫“泮宫”;西晋时称“国子学”,北齐易名“国子寺”;隋则改称“国子监”,一直到清末都是这叫法。

与大学不叫“大学”一样,中国古代的大学生也不称为“大学生”。以明代称谓来说,通称“生员”,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叫“监生”。国子监是朝廷的中央宫学,国子监的毕业生不仅包分配工作,很多时候还“包当官”。明代便规定,“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

上大学的好处多多,但上大学得凭成绩,要考,古今一理。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是不是没门了?也不是,但前提条件得有钱——买个入学名额。

古时的入学名额叫“员”,生员就是这意思,即今“招生指标”。明朝廷曾经明码标价,以收取“赞助费”的方式,公开出售招生指标:凡想上大学、到国子监读书者,不论成绩优劣,不问家庭出身,只要肯出“赞助费”,就发给“录取通知书”!有意思的是,明朝时收取的赞助费不要现金,只收当时短缺的粮食或是马匹等。

明代的“招生新政”,出现在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力主实施的,竟然是当朝的皇帝、史称代宗的朱祁钰。

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因为大哥朱祁镇御驾亲征侵犯北方边境的蒙古瓦剌部落遭生俘,他当上了“代理皇帝”。但当时边境战事远未结束,军费开支庞大,中央财政入不敷出。从哪搞钱?臣僚给朱祁钰开出的妙方之一是,“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就是给国家多上缴粮食,便能获得进国子监读书的机会。

这个口子一开,包括重新坐上龙椅的朱祁镇在内,后来的皇帝差不多都学着干过,国库一没钱,边防粮饷一没着落,地方一闹饥荒,就会这样干。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