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群英论见 > 社会评论 > 正文 >

当改革改到我们自己头上

2014-06-05 17:23:18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不知从何时起,这场以打破“铁饭碗”为起点的改革,进入了一个尴尬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人铆足了劲往公务员、事业单位的队伍里挤,争抢那只“铁饭碗”。

  不知从何时起,这场以打破“铁饭碗”为起点的改革,进入了一个尴尬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人铆足了劲往公务员、事业单位的队伍里挤,争抢那只“铁饭碗”。然而,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全面铺开,“铁饭碗”终将成为历史。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细化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员安置等配套制度,彰显了决策改革不停步的决心。不少人就此预见:改革的板子终于落到自己头上了。

  其实,这是一轮迟到的改革。早在199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全国性的文化体制改革就拉开了序幕。当时,电影院作为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率先经历改制:上海淮海路上曾经赫赫有名的文艺片影院“平安”,如今卖着西班牙品牌的服饰;而位于海宁路上的“胜利”,现在是个电玩城。至于其中做经营的人,下海久矣,有的淹个半死,逐渐识得了水性,有的还在念往昔,个人时间点就停在了改制前的辉煌时代。

  在这个改革的年代里,没有旁观者,当然也不容媒体人站在高处或唏嘘同情,或吟诵歌颂。事实上,新闻媒体的转制改革,正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头戏,改革正在降临到我们头上。

  2011年5月,中央颁布《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改革火车隆隆启动,众多出版社、报刊告别“红帽子”,从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在实践过程中,有单位规定,达到一定工作年限,且有编制者,继续保留编制;不足该年限的,哪怕只差半年,也一并改成企业聘用方式。其中几多无奈,几多不舍,几多感慨,但终逃不脱改革的浩浩大势。

  人们为什么如此依恋“编制”?是因为改革不彻底,人们还有侥幸心理,还想着退休之后那一杯羹。一位在本世纪初经历文化体制改革的人说:本来,他在事业单位下属的三产企业,工资颇高,改制的时候可以选择成为企业职工,也可以保留事业编制,回到清水衙门的事业单位。他选择了编制。那时他四十出头,他认为,虽然当时赚钱多,可人总是要老的,等到干不动的时候,区别就自然显现出来。有编制,才有安全感,比起眼前的收益,他更看重那只铁饭碗。

  的确,因为改革的滞后,目前中国出现了养老金的双轨制,甚至三轨制并行的局面。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要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这是社会不公的痛点,也是公众强烈呼唤改革的原因。此外,附着于编制之上的暧昧“光环”也妨碍着社会的进步、个人的创新。一位离开了央视多年的现企业高管说:在乡里,他最受尊敬的时候,是在央视的时候,当时大家都觉得,此人是自家乡邻,脸上颇有光。现在尽管他的收入以几何级数翻倍,但是乡亲们对他的成就并不买账,失了身份,赚再多的钱也没用。

  有人盯着眼前,也有人看到了明天,不把自己的明天寄托到“昨天永在”的幻想之上。应看到,“编制”绝非什么终身保障。大刀阔斧的改革,终将突破很多人心里的那些“预设”,那些曾被奉为“圣物”的改革禁区也终将被一个个突破。人们越早顺应改革,越早转换体制和思路,就能越早得到实惠。指望改革侥幸临不到自己头上,终会把自己逼向死角,逐渐丧失手头的年龄、知识、能力等等转型的优势。个人回归为普通意义上的劳动者,单位回归于市场主体,万类霜天竞自由。相反,时间会惩罚那些后知后觉者。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