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苑军网
新闻 > 首页 > 群英论见 > 历史评论 > 正文 >

文革中被整者不可能一笑泯恩仇

2014-06-05 17:20:53 点击: 来源: 网络转载 反馈
导读:我记得上小学前后,七十年代末,进出弄堂,时常会遇到一个默默扫地的老人,带着眼睛,瘦瘦高高。其实现在回想起来,他应该也就是四十多岁的样子,只不过那个时候我太小,于是

  我记得上小学前后,七十年代末,进出弄堂,时常会遇到一个默默扫地的老人,带着眼睛,瘦瘦高高。其实现在回想起来,他应该也就是四十多岁的样子,只不过那个时候我太小,于是,他显得很老。

  奶奶一次次严厉警告,千万不要和这个“四类分子”讲话。我当然不懂啥叫“四类份子”,但是听奶奶的语气,那一定是一个“坏人”。在我童年的判断里面,人之分成两种:好人和坏人,这是看电影的结果,因为电影里面,不是“坏人”,就是“好人”。

  后来才知道,所谓的“四类分子”,其实就是地主、富农、反革命和坏分子,后来又加上右派,也就是“黑五类。”

  我已经不记得哪一年,他再也没有出现在弄堂里面。后来,我时常会想起他,不知道他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当他在弄堂里面扫地的时候,他在想些什麽?他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他可以不再做这样的事情,还是以为,生活就是这样了?

  八十年代初上中学,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中午吃过午饭,在学校的阅览室看杂志。我最爱看的是“收获”,“小说月报”,还有“人民文学”,里面有太多的中短篇小说,正是在那段时间,我接触到了“伤痕文学”,读到了一个个关于知青们的故事。

  在家里面,插过队的长辈还有同辈,从来没有讲述过他们的经历,但是即便他们不说,当我长大之后,远远的回望他们的人生轨迹时,可以体会到命运对彼此的不同。

  原本应该读书的年纪,他们去了农村接受“再教育”,不是自不自愿,而是根本没有选择;想要回城,但是因为没有“关系”,他们不可能被推荐成为“工农兵大学生”,根据当时的规定,读大学按照毛泽东制定的十六字方针: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也就是实行生产队、大队、公社三级推荐上大学。当个人的命运掌握在权力者的手中的时候,公平成为了一种奢望,多少人为了机会,在权力面前牺牲了尊严。

  这些年,有不少的文学作品把知青生活描述的单纯而浪漫,当年的伤痕,被轻描淡写,显然符合这个社会”向前看“的主流价值,当然,这种主流价值,是由那些”成功人士“所定义的,而他们当中,有不少是曾经的知青。

  但是我会觉得疑惑,因为八十年代透过文字看到的那些痛,,那些不堪,那些丑恶,我旁观的那些人生,实在和摆在眼前的浪漫无法连接起来。或许,沉默的,是大多数,或许,可以看看网络上那些愤愤不平的微弱声音,或许可以问问那些曾经的知青,过去是否真的,那样值得留恋?

相关阅读

热点话题

热点文章


中国老兵苑军网是老兵的网上家园!!!
“老兵”是我们一辈子的身份名片!!!
永远也忘记不了一起扛过枪的战友!!!